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青海文化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讓文物“開口”講述青海故事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魏爽
發布時間:2023-09-19 08:14:31
編輯:孔令磊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走進青海柳灣彩陶博物館,感受中國史前文明所蘊涵的獨特魅力;來到喇家遺址,聽一碗歷經4000年保存完好的面條出土故事;在西海鎮原子城遺址,追尋先輩足跡,傳承紅色基因;置身在青海省博物館、青海藏醫藥文化博物館、河湟文化博物館、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班瑪紅軍溝……都能體悟青海的歷史榮光和文化自信。

  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舊址等700余項重大文物保護工程相繼竣工,一大批館藏珍貴文物和出土文物得到修復,青海各級文物保護單位達到6411處,可移動文物31萬件(套)……近年來,青海文物系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統籌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推動新時代文物事業蓬勃發展。

舞蹈紋彩陶盆。

  頂層設計不斷完善

  “要加強文物資源挖掘、利用和宣傳,講好文化背后的故事,開展豐富多彩的宣傳展示活動,推動青海歷史文化‘亮起來’。”7月26日,全省文物工作會議在西寧召開,為新時代青海文物工作高質量發展作出頂層設計。

  青海地域廣袤,歷史悠久,文物類型多樣,文化內涵豐富,資源得天獨厚,守護好傳承好需要頂層設計為支撐,更需要全社會的合力參與。

  省委省政府相繼出臺《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實施意見》《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方案》《進一步加強青海明長城保護工作的意見》《青海省文物安全管理辦法》,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青海省“十四五”文物事業發展規劃》,文物安全工作納入省委省政府對市州領導班子目標責任考核內容。各有關部門緊密配合、通力協作,文博戰線不辱使命、守土盡責,合力推進文物事業改革發展。文物宣傳廣泛深入,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顯著增強。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文物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對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永遠是第一位的。近年來,青海文物安全嚴防嚴打嚴管嚴治機制不斷完善,文物、公安、統戰、民宗、消防救援等部門合力保護文物安全,開展打擊防范文物犯罪、文物火災隱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行動,偵破都蘭熱水、同德宗日等10余起文物盜掘案件,整治火災隱患取得重要成果,城鄉建設中破壞文物的行為得到有效遏制,文物安全形勢持續向好。

  從頂層設計到具體落實,青海正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高度,強化文物事業頂層設計,努力走出一條符合省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

館藏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現場。
青海省博物館社教體驗活動。

  深挖細研傳承發展

  寺內收藏著永樂、洪熙、宣德皇帝賜予的五座石碑和眾多珍貴文物;是目前青海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壯麗的明清壁畫以及精美的石雕藝術,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位于海東市樂都區的瞿曇寺是一座富有歷史、故事、文化和民族團結意義的青藏高原“小故宮”。為文化遺產“延年益壽”,瞿曇寺先后實施了文物本體保護修復、壁畫保護修復、回廊及圍墻修繕、消防防雷及基礎設施等11項文物保護工程。目前,各界持續聚焦瞿曇寺,就如何做好保護與修復工作、強化研究闡釋、深化價值挖掘,積極建言獻策,共同助力青海文物工作高質量發展。

  黃河、長城、大遺址、石窟寺以及歷史文化名城、傳統村落等得到有效保護。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66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439處?梢苿游奈31.28萬件(套)。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家、名鎮1家、名村5家,國家級傳統村落183個。登記備案的博物館(紀念館)41家(國有31家、非國有10家),其中,國家一級博物館2家、二級博物館2家、三級博物館3家……文物家底愈加清晰。

  讓文物活起來,保護是基礎、研究是核心、傳承弘揚是目的。青海不斷加強文物保護管理水平,文物保存狀況持續改善,文物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搶救性保護與預防性保護并重、本體保護與周邊環境保護并重,10年來累計投入資金28.7億元,實施776項文物保護項目。

  在青海大地,一系列考古成果引人注目:實施主動性考古發掘30余項,都蘭熱水2018血渭一號墓、烏蘭泉溝壁畫墓榮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宗日遺址、夏爾雅瑪可布遺址取得重要成果;熱水墓群、喇家遺址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新發現;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任務基本完成并對外開放;不斷深化歷史研究,編輯出版《青海都蘭哇沿水庫2014年考古發掘報告》《熱水墓群考古發掘四十年》論文集《玉樹古墓群》等考古專著,《青海文物》重新刊載?脊殴ぷ鳛閷嵶C青海作為東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在促進中華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和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提供了資料支撐。

  如今,“堅持保護第一”“讓文物活起來”“保護文物人人有責”等理念在青海大地深入人心,形成守護歷史文脈、傳承中華文明的強大合力。

喇家遺址祭祀坑。
參觀展覽。

  推進文物活化利用

  盛夏是青海旅游旺季,青海藏醫藥文化博物館成為國內外游客了解青藏高原特色文化的窗口;青海省博物館以“青海歷史文物展”為主線,“青?脊懦晒”“青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百年青海革命文物目錄展”為輔線,形成“1+3”主題展,每日接待參觀者2000余人次……如今,全省各地博物館成了群眾“打卡”、度假的好去處,“到博物館去”已成為社會新風尚。

  青海大地上,歷史遺珍和紅色遺跡遺物星羅棋布,無聲勝有聲,深情講述著青海故事,永續著千年文脈。

  “文物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挖掘文物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通過文物展示民族形象、弘揚民族精神尤為重要。”省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高波向記者介紹,青海把重點博物館、文物保護單位、考古發掘等文物類資源融入旅游環線建設,原子城紀念館、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班瑪紅軍溝等成為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有力服務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建設。下一步要聚集打造昆侖文化發祥地、江河文化源頭地、民族文化交融地、生態文化展示地、紅色文化傳承地,充分讓出土文物和遺址“活”起來,以堅定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每一件文物背后有歷史有故事,歷史故事背后蘊含著厚重的文化內涵。全省博物館體系進一步優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省博物館完成升級改造,西寧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互助土族自治縣等一批市、州、縣級新館相繼建成,全省博物館、紀念館類型豐富、主體多元、普惠均等的博物館體系基本形成。

  “文物活化利用,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省博物館館長王進先表示,未來,省博物館將發揮文物資源稟賦,形成“博物館游”,以“沿黃游”“紅色游”“生態游”,集結全青海“非遺”“古民居”“古村落”“古遺址”“古建筑”等研學活動,使博物館成為沒有圍墻的“大學校”。繼續發揮博物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厚植紅色文化基因的重要功能,不斷增加陳列展覽數量,充分借助科技力量,在5G、VR、AI、視頻直播、云展覽等領域加大探索,讓文物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傳播開,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

  保護是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的活力在于融入生活、回歸社會、服務人民。讓文物活起來,打通文物保護“最后一公里”是前提。只有重視多元需求,保護好、利用好文物,才能讓更多人關注文物所承載的燦爛文明、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傳承祖先的成就和光榮、增強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

  【手記】推動青海文化歷史名片“亮起來”

  文物、古籍、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青海歷史文化悠久、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文化多元共生、文物特色鮮明,文化積淀厚重、保護利用潛力大。每一件文物蘊含著厚重的文化內涵,為文博、文創、文旅事業產業發展提供豐厚獨特的資源要素。

  近年來,公眾的文物保護意識日益增強,對文物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走進文物遺跡和博物館的觀眾越來越多,考古重大發現、精品展覽、精美文物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新的歷史起點上,如何推動青海歷史文化“亮起來”?首先,要深化青海文化歷史研究,加強文物資源挖掘、利用和宣傳,講好文化背后的故事,開展豐富多彩的宣傳展示活動,充分發揮文物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的作用,強化文物活化展示利用,深度挖掘文物蘊含的文化價值,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有效利用文物資源,推動全省文博產業、文創產業、文旅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其次,要打造文化文物對外宣傳品牌,加強文物全媒體傳播,通過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生動活潑、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物展示、展覽、傳播活動,激活文物自身固有的生命力、感染力。

  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還需要用時代氣息為文物賦予新生命,推動文物資源的活化利用,使古老文物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新的風采。不斷加強文物資源授權管理和文創開發引導,打造一批群眾喜愛的文化創意品牌,推進文旅融合,依托文物資源建設一批在全國乃至國際上叫得響的旅游景區、一批特色旅游目的地。

  文物是共同的財富,保護文物不能單純依賴政府、企業、志愿者等力量,應提升全民的文物保護意識。我們期待,有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文物保護利用中來,全面宣傳展示新時代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新成果新進展,激發廣大群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認同和熱愛,堅定文化自信,匯聚發展力量,增強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在全社會形成守護文化瑰寶、守望中華文明的濃厚氛圍。

  圖片均為省文物局提供

推薦閱讀
陳剛在西寧市信訪局調研并接待來訪群眾
2023“一帶一路”清潔能源發展論壇舉辦
國網青海電力推動柴達木枸杞產業高質量發展
青海多措并舉提升新能源并網消納能力
關于征集青海省人大2024年立法建議項目的公告
2023青海省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準入考試成績公告
230頭梅花鹿安家西寧市湟中區
訪海西州天峻縣委書記張勝利
24H熱點
省政協召開雙月協商座談會
青海新能源發電量占比創歷史新高
8月份青海省經濟運行總體平穩
青海:以信訪工作法治化推動信訪問題源頭治理
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小說——《雪山大地》研討會召開
青海鹽湖股份:鹽湖提鋰技術再次實現突破
【黨旗領航】“寧寧”協作 擘畫人才交流新圖景
青海多措并舉全力保障群眾就醫用藥需求
青海代表團參加第二屆全國技能大賽技能大集見聞
青海2023年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客觀題考試結束
熱點圖片
幸福生活欣欣向榮
幸福生活欣欣向榮
高原“工匠”競技津門——青海代表團參加第二屆全國技能大賽見聞
高原“工匠”競技津...
牛壯羊肥日子旺——天峻縣蘇里鄉豆庫爾村見聞
牛壯羊肥日子旺——...
守護“鯉”躍龍門 書寫共生之美
守護“鯉”躍龍門 書...
厚植科普土壤 點燃科學熱情——2023年“全國科普日”青海主場活動見聞
厚植科普土壤 點燃科...
墨子巡天望遠鏡在青海冷湖正式啟用
墨子巡天望遠鏡在青...
舊小區新改造 樂享幸福好生活
舊小區新改造 樂享幸...
瑪爾擋水電站750千伏云杉變電站投運
瑪爾擋水電站750千伏...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讓文物“開口”講述青海故事

青海日報
2023-09-19 08:14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讓文物“開口”講述青海故事

青海日報
2023-09-19 08:14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讓文物“開口”講述青海故事

  • 2023-09-19 08:14:31
  • 來源:青海日報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走進青海柳灣彩陶博物館,感受中國史前文明所蘊涵的獨特魅力;來到喇家遺址,聽一碗歷經4000年保存完好的面條出土故事;在西海鎮原子城遺址,追尋先輩足跡,傳承紅色基因;置身在青海省博物館、青海藏醫藥文化博物館、河湟文化博物館、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班瑪紅軍溝……都能體悟青海的歷史榮光和文化自信。

  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舊址等700余項重大文物保護工程相繼竣工,一大批館藏珍貴文物和出土文物得到修復,青海各級文物保護單位達到6411處,可移動文物31萬件(套)……近年來,青海文物系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統籌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推動新時代文物事業蓬勃發展。

舞蹈紋彩陶盆。

  頂層設計不斷完善

  “要加強文物資源挖掘、利用和宣傳,講好文化背后的故事,開展豐富多彩的宣傳展示活動,推動青海歷史文化‘亮起來’。”7月26日,全省文物工作會議在西寧召開,為新時代青海文物工作高質量發展作出頂層設計。

  青海地域廣袤,歷史悠久,文物類型多樣,文化內涵豐富,資源得天獨厚,守護好傳承好需要頂層設計為支撐,更需要全社會的合力參與。

  省委省政府相繼出臺《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實施意見》《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方案》《進一步加強青海明長城保護工作的意見》《青海省文物安全管理辦法》,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青海省“十四五”文物事業發展規劃》,文物安全工作納入省委省政府對市州領導班子目標責任考核內容。各有關部門緊密配合、通力協作,文博戰線不辱使命、守土盡責,合力推進文物事業改革發展。文物宣傳廣泛深入,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顯著增強。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文物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對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永遠是第一位的。近年來,青海文物安全嚴防嚴打嚴管嚴治機制不斷完善,文物、公安、統戰、民宗、消防救援等部門合力保護文物安全,開展打擊防范文物犯罪、文物火災隱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行動,偵破都蘭熱水、同德宗日等10余起文物盜掘案件,整治火災隱患取得重要成果,城鄉建設中破壞文物的行為得到有效遏制,文物安全形勢持續向好。

  從頂層設計到具體落實,青海正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高度,強化文物事業頂層設計,努力走出一條符合省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

館藏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現場。
青海省博物館社教體驗活動。

  深挖細研傳承發展

  寺內收藏著永樂、洪熙、宣德皇帝賜予的五座石碑和眾多珍貴文物;是目前青海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壯麗的明清壁畫以及精美的石雕藝術,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位于海東市樂都區的瞿曇寺是一座富有歷史、故事、文化和民族團結意義的青藏高原“小故宮”。為文化遺產“延年益壽”,瞿曇寺先后實施了文物本體保護修復、壁畫保護修復、回廊及圍墻修繕、消防防雷及基礎設施等11項文物保護工程。目前,各界持續聚焦瞿曇寺,就如何做好保護與修復工作、強化研究闡釋、深化價值挖掘,積極建言獻策,共同助力青海文物工作高質量發展。

  黃河、長城、大遺址、石窟寺以及歷史文化名城、傳統村落等得到有效保護。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66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439處?梢苿游奈31.28萬件(套)。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家、名鎮1家、名村5家,國家級傳統村落183個。登記備案的博物館(紀念館)41家(國有31家、非國有10家),其中,國家一級博物館2家、二級博物館2家、三級博物館3家……文物家底愈加清晰。

  讓文物活起來,保護是基礎、研究是核心、傳承弘揚是目的。青海不斷加強文物保護管理水平,文物保存狀況持續改善,文物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搶救性保護與預防性保護并重、本體保護與周邊環境保護并重,10年來累計投入資金28.7億元,實施776項文物保護項目。

  在青海大地,一系列考古成果引人注目:實施主動性考古發掘30余項,都蘭熱水2018血渭一號墓、烏蘭泉溝壁畫墓榮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宗日遺址、夏爾雅瑪可布遺址取得重要成果;熱水墓群、喇家遺址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新發現;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任務基本完成并對外開放;不斷深化歷史研究,編輯出版《青海都蘭哇沿水庫2014年考古發掘報告》《熱水墓群考古發掘四十年》論文集《玉樹古墓群》等考古專著,《青海文物》重新刊載?脊殴ぷ鳛閷嵶C青海作為東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在促進中華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和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提供了資料支撐。

  如今,“堅持保護第一”“讓文物活起來”“保護文物人人有責”等理念在青海大地深入人心,形成守護歷史文脈、傳承中華文明的強大合力。

喇家遺址祭祀坑。
參觀展覽。

  推進文物活化利用

  盛夏是青海旅游旺季,青海藏醫藥文化博物館成為國內外游客了解青藏高原特色文化的窗口;青海省博物館以“青海歷史文物展”為主線,“青?脊懦晒”“青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百年青海革命文物目錄展”為輔線,形成“1+3”主題展,每日接待參觀者2000余人次……如今,全省各地博物館成了群眾“打卡”、度假的好去處,“到博物館去”已成為社會新風尚。

  青海大地上,歷史遺珍和紅色遺跡遺物星羅棋布,無聲勝有聲,深情講述著青海故事,永續著千年文脈。

  “文物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挖掘文物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通過文物展示民族形象、弘揚民族精神尤為重要。”省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高波向記者介紹,青海把重點博物館、文物保護單位、考古發掘等文物類資源融入旅游環線建設,原子城紀念館、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班瑪紅軍溝等成為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有力服務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建設。下一步要聚集打造昆侖文化發祥地、江河文化源頭地、民族文化交融地、生態文化展示地、紅色文化傳承地,充分讓出土文物和遺址“活”起來,以堅定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每一件文物背后有歷史有故事,歷史故事背后蘊含著厚重的文化內涵。全省博物館體系進一步優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省博物館完成升級改造,西寧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互助土族自治縣等一批市、州、縣級新館相繼建成,全省博物館、紀念館類型豐富、主體多元、普惠均等的博物館體系基本形成。

  “文物活化利用,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省博物館館長王進先表示,未來,省博物館將發揮文物資源稟賦,形成“博物館游”,以“沿黃游”“紅色游”“生態游”,集結全青海“非遺”“古民居”“古村落”“古遺址”“古建筑”等研學活動,使博物館成為沒有圍墻的“大學校”。繼續發揮博物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厚植紅色文化基因的重要功能,不斷增加陳列展覽數量,充分借助科技力量,在5G、VR、AI、視頻直播、云展覽等領域加大探索,讓文物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傳播開,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

  保護是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的活力在于融入生活、回歸社會、服務人民。讓文物活起來,打通文物保護“最后一公里”是前提。只有重視多元需求,保護好、利用好文物,才能讓更多人關注文物所承載的燦爛文明、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傳承祖先的成就和光榮、增強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

  【手記】推動青海文化歷史名片“亮起來”

  文物、古籍、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青海歷史文化悠久、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文化多元共生、文物特色鮮明,文化積淀厚重、保護利用潛力大。每一件文物蘊含著厚重的文化內涵,為文博、文創、文旅事業產業發展提供豐厚獨特的資源要素。

  近年來,公眾的文物保護意識日益增強,對文物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走進文物遺跡和博物館的觀眾越來越多,考古重大發現、精品展覽、精美文物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新的歷史起點上,如何推動青海歷史文化“亮起來”?首先,要深化青海文化歷史研究,加強文物資源挖掘、利用和宣傳,講好文化背后的故事,開展豐富多彩的宣傳展示活動,充分發揮文物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的作用,強化文物活化展示利用,深度挖掘文物蘊含的文化價值,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有效利用文物資源,推動全省文博產業、文創產業、文旅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其次,要打造文化文物對外宣傳品牌,加強文物全媒體傳播,通過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生動活潑、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物展示、展覽、傳播活動,激活文物自身固有的生命力、感染力。

  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還需要用時代氣息為文物賦予新生命,推動文物資源的活化利用,使古老文物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新的風采。不斷加強文物資源授權管理和文創開發引導,打造一批群眾喜愛的文化創意品牌,推進文旅融合,依托文物資源建設一批在全國乃至國際上叫得響的旅游景區、一批特色旅游目的地。

  文物是共同的財富,保護文物不能單純依賴政府、企業、志愿者等力量,應提升全民的文物保護意識。我們期待,有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文物保護利用中來,全面宣傳展示新時代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新成果新進展,激發廣大群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認同和熱愛,堅定文化自信,匯聚發展力量,增強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在全社會形成守護文化瑰寶、守望中華文明的濃厚氛圍。

  圖片均為省文物局提供

作者 魏爽
編輯:孔令磊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片,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n鬼逝,丝袜福利无码一区电影,尤物在线精品国产